有的见证历史兴衰 有的体现民族特色

2009-09-17 10:31
环球时报 2009-09-17
关键词:比什凯克阿拉广场

广场文化,渗透国家性格

●本报驻外记者 常东 韩葵 姚蒙 纪双城 詹德斌

在很多国家,提到一个城市的广场,人们想到的往往是手举酒杯的球迷、发泄不满的市民或口若悬河的政客。然而,这只是广场文化的一小部分。一个国家首都的广场往往是个聚集着历史恩怨、民族情感、文化符号和国家象征的地方。要了解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似乎只有走到它的中心广场,才能看清其复杂而真实的面庞。

巴黎:东部的广场代表平民势力,西部的广场体现国家权威

在法国,广场文化有其特殊意义。研究法国大革命史的著名史学家米歇尔·伏维尔评论说:在旧制度下,广场是显示国王权威的地方,也是王国各种贵族和王室进行庆典、炫耀的地方。但是从法国大革命开始,广场就成为群众集会、示威、集聚力量的地方,是法国政治的中心。巴黎最著名的协和广场的历史就印证了这一点。

协和广场原名路易十五广场,是为庆祝国王路易十五大病痊愈而建,随后成为炫耀国王统治的地方,路易十五的雕像就立在广场中央。到法国大革命时,攻打巴士底狱的队伍就从这里出发,广场更名为大革命广场。到了严厉镇压保王党和天主教势力时,路易十五的雕像被推倒、断头台高高立起,国王路易十六和其王后玛丽·安东瓦奈特就在这里被斩首,最后大搞“革命恐怖”的罗伯斯庇尔也在这里被押上了断头台。全巴黎斩首近2500人,这里就占了1100多人。大革命后,为了平息国内的冲突和内斗,才起名协和广场。到1836年才在广场上立起了埃及国王送的方尖碑,使广场摆脱了过去的回忆。

但是,作为巴黎历史中轴线的中心、巴黎最大的广场,这里依然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和历史:每年国庆阅兵式的终点就在这里,阅兵部队在这里接受国家元首的检阅。这里也是游客如云的地方,人们在这里留影:背靠土伊勒里公园、面对香榭丽舍大街和凯旋门,左面是国民议会,远处是荣军院和艾菲尔铁塔,右面是两排历史建筑,是玛德兰娜大教堂。在这里巴黎的历史和风光一览无余。一位执勤经过的警察安东尼对《环球时报》记者说,我们尊重这个地方,我们对这里有特殊感情。

巴黎像这样在法国人心中留下深刻记忆的广场还有很多。例如当年巴士底狱所在的地方现在成了巴士底广场,中央有一个烈士纪念柱,上面的金色自由神凌空而飞。这样的地方现在依旧有革命和战斗的传统,几乎所有的左翼运动都会在这里出发或集中,这里成了左翼运动的“圣地”。

民族广场原来叫王冠广场,是路易十四迎娶奥地利公主玛丽·泰蕾丝后返回巴黎的进城之地。在大革命时改名为“打落的王冠”广场,到1880年改名为民族广场。这里和巴士底广场、共和国广场一样,都是有革命传统的地方。这三个广场都坐落在巴黎的东部,传统上这里是平民势力集中的地方,也是左翼势力强的地方。而在西部的广场如戴高乐广场等,则代表了当局的权威,凯旋门象征了法国的实力和拿破仑征服欧洲的光荣。每年阅兵式从这里出发,纪念各次战役、纪念为国捐躯者等都在这里。军队也在这里集结举行仪式。

法国社会学家M·班松指出:广场政治其实就是从法国大革命开始蔓延到整个欧洲,对近代世界历史发生了影响。但广场在许多国家都存在,都会自然成为群众举行活动的起始点,这和广场在一个城市中的地位、作用有关,因为这是一个有空间的地方,自然而然会成为人们集聚的地方。

布拉格:透着繁华和安逸

“我就站在布拉格黄昏的广场,在许愿池投下了希望,那群白鸽背对着夕阳……布拉格的广场无人的走廊……布拉格的广场拥挤的剧场……”这是蔡依林的歌。《环球时报》驻捷克记者被无数次追问,又无数次回答,根本没有“布拉格广场”,还总是有人不依不饶。

词写得很美,放进了很多欧洲城市广场兼有的元素,让你觉得似与不似之间,像也不像。在布拉格,瓦茨拉夫广场宽60米,长却有750米,人们习惯叫它大街。1968年,苏军坦克开进瓦茨拉夫广场,碾碎了捷克斯洛伐克的改良梦想,这就是著名的“布拉格之春”事件。如今,这里经常作为露天艺术展的展区,是跨年晚会的舞台。大街两侧那些古典华丽的大楼整饰一新,里面开着饭店、银行、公司、时装店、电影院和赌场,很奢侈。每隔几步就有个报亭、食摊,烤肉肠散发着“咝咝”的声音和诱人的香味,很鲜活。放慢脚步,随意闲逛,古典建筑群中,很时尚而活生生的感觉,许多沉重的往事就在青砖石板的缝隙中,在人们忙忙碌碌生活的缝隙间,不经意地滑过了。

比什凯克:颜色革命的“舞台”变成了休闲场所

到过吉尔吉斯斯坦首都比什凯克的人大多都会感受到,这座城市广场挺多,广场文化浓厚。比什凯克的广场大多分布在市中心,其中最有名的当属胜利广场和阿拉套广场了。胜利广场位于比什凯克的商业中心——百货大楼旁边。当年,为了纪念苏联卫国战争中牺牲的士兵,人们将这里改造成胜利广场。在广场中心耸立着一座高大宏伟的胜利纪念碑。纪念碑下立着英雄母亲雕像和长明火坛。

相对于胜利广场,阿拉套广场则因与近年来当地的一些重大政治事件相关而更是名声在外。阿拉套广场位于城市最中心的位置,建立之初原本叫做首都中心广场,是人们举行重大社会活动和欢庆节日的场所。苏联解体前后,当地民众也开始了去苏联化的进程,将首都中心广场改称为阿拉套广场,把广场对面的列宁像雕塑移走,换上了现在的自由女神像。广场对面的苏共历史博物馆也被改为吉尔吉斯斯坦国家历史博物馆。

2005年春,吉国反对派率领民众从全国各地涌向阿拉套广场,在这里集会示威。当时的吉总统阿卡耶夫逃亡俄罗斯,反对派于3月24日冲进总统府。这就是曾令世界媒体高度关注的“郁金香革命”。从此阿拉套广场与政治事件紧密联系起来,这里成了反对派抗议当局的舞台。成千上万的民众时不时地聚集在这里,有时甚至在这里搭建起一座座的毡房和帐篷。交通被阻断、高音喇叭吵得人们不得安宁、垃圾满地,原本用于欢庆节日的阿拉套广场常常被搞得乌烟瘴气。比什凯克市政府2008年专门出台法令,要求政治集会一律在高尔基公园举办。今年比什凯克又将阿拉套广场改造成音乐喷泉。傍晚时分记者来到阿拉套广场,惊讶地发现,广场上到处是鲜花和休闲长椅,音乐喷泉在变幻的彩灯照射下美轮美奂,成百上千的市民在这里散步。阿拉套广场完全改变了模样,变得美丽而祥和,已经成了比什凯克市民的休闲好去处。

伦敦:“广场政治”让人很无奈

在英国,“广场政治”每天都在上演,而最集中体现的城市就是首都伦敦。如果你走在这座城市向一位伦敦人打听,在哪里能够看得到“政治表演”,几乎所有人都会给你指往两个地点:国会广场和特拉法加广场。

坐落在伦敦国家政治中心威斯敏斯特国会大厦门前的国会广场,伴随以“大本钟”为象征的英国国会大厦从13世纪中叶以来,经历了英国政治600多年的风雨。虽然占地面积不大,但这里却成为英国民间和国家权力中心展开激烈政治对话的最前沿。在过去的10年里,英国的国会广场遭遇到的最强烈的一次冲击浪潮是2001年11月份,由10万英国人携手参加的抵制英国参与阿富汗战争的反战大游行。

和国家议会门前的广场相比,距离英国首相府唐宁街10号仅有数百米之遥的特拉法加广场则是英国政治集会的另一处中心地点。特拉法加广场南邻首相府,财政部以及外交部等中央部门,而在西南不远处则靠近英国皇室居住的白金汉宫。时至今日,伦敦人更喜欢新年时在这里进行圣诞狂欢。

有趣的是,在英国还有“大广场政治”和“小广场政治”之说。和特拉法加广场、国会广场相比,伦敦知名的海德公园里的小型场地也常常是政治运动的“小广场”。在海德公园里最著名的“演讲角”,马克思、甘地以及诸如托尼·本这样的英国当代左派工党议员等人物都曾经站在这里高声演讲。在这里演讲并不需要什么排场、阵势,演讲者随便找个地点,站在梯子上或者箱子上,然后用自己认为可以吸引听众的方式开始即可,当然拿着话筒再进行一些包装可以变得更引人注目。演讲者在此或高谈阔论或慷慨陈词,阐述着他们的“肥皂箱上的民主”。

首尔:有人怀念世界杯时广场上的团结气氛

韩国的首尔广场几经整修,目前号称美观广场和市民广场,这里平日里是市民们休闲的场所。特别是夏日的晚上,三三两两的市民在草坪上乘凉和休息,有的还带着啤酒在此畅饮。由于首尔广场位于地铁1号线和2号线的交汇处,并且就在老市政厅大门口,旁边就是韩国传统宫阙——德寿宫和景福宫,紧挨着通往不远处的总统府的太平路,周边集中分布着韩国政治、经济、媒体等各方面机构的总部。

由于首尔广场的位置极其重要,韩国民众、媒体和官方也都关注首尔广场的动向。2002年举行世界杯时,数十万韩国民众云集首尔广场,他们在大屏幕前共同为韩国队加油。霎时间,首尔广场成了红色的海洋,韩国球迷“红魔”的称呼也由此名扬海外。北京奥运会圣火传递至韩国时,也是在首尔广场举行的盛大仪式。

然而,2008年春夏,数万名韩国民众手捧蜡烛,连续数日在首尔广场上聚会,抗议李明博政府进口美国牛肉,他们还占领了首尔广场旁边通往总统府的太平路,导致警方和示威群众严重对峙。今年5月23日,韩国前总统卢武铉自杀身亡。卢武铉的支持者们指责现政府对此负有责任,于是想在首尔广场举行集会,但是李明博政府担心集会可能再次演变成一场类似“牛肉事件”那样的非政府示威,所以下令警方用几十辆警用大巴将首尔广场围了个水泄不通,民众再次和警方发生冲突。其实,李明博上台后,对具有暴力倾向的民主工会等团体的集会非常警惕,不久前还专门出台了限制在市中心举行大规模集会的规定。

一位首尔居民对《环球时报》记者说,每当看到首尔广场上聚集着抗议的民众,他总是很难过,因为他想起了韩日世界杯时,韩国球迷拧成一股绳为韩国队加油的场景,他说那时的韩国才是真正有希望的韩国。▲

猜你喜欢
比什凯克阿拉广场
争夺
广场
新华广场记忆
阿拉更爱雪中人
找阿拉
三个哥哥
圣诞暖心逛店之屯门市广场篇
阿拉木汗
广场办公